当前位置:首页 >> 入围作品选载 >> 正文
谁愿意做奴隶 谁愿意做马牛【散文】
2015年06月25日 10:58

谁愿意做奴隶   谁愿意做马牛

——忆抗日战争中  中小学生的歌声

/莫恂如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中日战争序幕:

全世界怒吼: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

全中国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当时,我十岁,在安岳县通贤镇小学读书。战争的气味很浓,炮声似乎就在耳边,烽火似乎就在眼前,人们日夜不安。

我们的班主任易老师,女,二十来岁,外省口音。她听到中日战争的消息,特别紧张,她对我们说,她是东三省的黑龙江人,家住长白山下,六年前,日本人在东三省发动九·一八事变,强站了东三省,对我们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她就是那个时候逃亡到四川读书教书的。她向我们低声唱:

九·一八,血痕尚未干,东三省,山河尚未还,海可枯,石可烂,国耻一日未雪,国民责任未完。

她边唱边流泪。她说,她的家乡很美,她教我们唱:“流亡三部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唱完这只歌,她已泣不成声了……

前线炮声隆隆,后方加大宣传。

学校派易老师,三、六、九日的逢场天,带我们到街上去唱金钱板,向赶场的农民宣传抗日,逢场天的上午,我们在拥挤的大街上,站在高板凳上,打起金钱板,向农民唱:

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忙,东亚称霸强,一心要把中国亡,依,呀,咳!

哗啦啦!哗啦啦!一大堆铜元堆在高凳脚下,是农民捐献抗日的。

第二场,我们又唱:

请看安南、印度、缅甸亡国真可怜,为奴、为仆作牛马,丧失了自由权,我国同样受压迫,身家不安全,要想不做亡国奴,奋起莫迟延。

哗啦啦!哗啦啦,又是一大堆铜板……

学校把这些捐款交给乡政府,做了许多棉衣,大捆大捆运往前线。

易老师还给我们讲,日本人这次打进来是要来“亡国灭种”的。

不久,易老师参军上前线了,我上中学了。

 

从小学到高二,我都生活在八年抗日战争中。

由于日本人天天到大后方的大中城市来丢炸弹,所以大中城市中学以上的学校全迁小城镇和农村。我初中在农村,高中在川西小城崇宁县,同时由成都迁到崇宁的还有省重点中学列伍中学,我们两所学校同住在一座山的两面,是鸡犬相闻的邻居。

从此以后,我们和抗日战场更加远离了,唯一的联系线索只有一张报纸和老师的嘴巴。

然而我们这批人,心中已有了多灾多难的祖国和方杀敌战士、将领,还有沦陷了的家乡父老,还有大批流浪学生,还有对日本人的恨。加之,我们这批中学生,正处在感情冲动的青少年时期,可我们用什么来表达我们的爱、恨、情、仇呢?

答案只有一个:歌声,通宵达旦的歌声。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让我们当年唱抗战歌曲的中小学生,现在还活着的耄耋老人,再“梅二度”,用当年抗战的歌声再呼唤回一度战火中的青春,再享受一次青春的激情。让年轻人听,不忘历史,更加热爱我们新的长城。

 

南京失守了,我们四川拥来了大批大批流亡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是江南来的,我们学校和列伍中学也来得很多,每天下午,校园里,山头上,从日落西山到月上中天,处处可闻抗战歌声,其中最流行的是前面已引用了的“流亡三部曲”婉转、凄凉的歌声,一定把躺在床上的同学唱哭。

有一天晚上,月儿高挂,繁星点点,从窗外飘进来一阵歌声:“黄水谣”。

黄河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歌声是从山顶上飘来的,一座山顶,两所校园,鸦雀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天一问,才知道唱歌的流亡生,是刚从黄河岸边逃亡四川的高一学生。

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以后,从八路军里传来一首震撼人心“游击队之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每天下午课完以后,我们都聚在校园里,后山上,来自下江的同学,最恋恋不忘家乡江南之美,他们天天都要唱怀念家乡的歌:“江南之恋”。

“江南之恋”:

我家在江南,门前有小河绕着青山。在那繁华绿荫的城池,我懂得怎样笑怎样歌唱。啊!江南,春三二月,莺飞草长,牧女的春恋,在草原荡漾;啊!江南,麦田的微风,吹醒了夏夜梦,迷惑的星星,点缀着蓝天,啊!江南,秋水啊,共长天一色,晓风残月,轻拂着杨柳岸,啊!江南,鸦点点,带来鹅毛雪,殷红的渔火,点缀着江滩。啊!江南,千遍万遍,唱不尽我的怀念,啊!江南,水一样的柔情,雾一样的娇香,梦一样的温情,月一样的迷惘。别你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再见时,又将是何等模样。

这首歌的关键词语是最后两句中的四个字:“别你”和“再见”。这四个字的空间留下的是战争的残酷,胜利的喜悦。

一九四三年,我上高一,音乐老师是从成都特聘的名师朱郁之。

上第一节课的那天,他来了:男,四十岁左右,气度不凡。上课不用琴,坐在讲台上,用手打拍子作指挥。他教我们的第一支歌是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他打着拍子教唱,边唱边站起来往外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唱完了,一看,原来我们也跟着他边唱边打拍子边走,来到了小山顶上,放眼望去,春色无边无际呀!

新中国成立后,这支“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将永远唱下去。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本人打到了贵州独山,政府又在高中生招收十万青年军上前线。消息传出,四所学校的高中生积极报名参军,我们一大批女生,进校长办公室,罗校长一翻档案,因为我们职高才开办两年,年龄不满十八岁,一个都去不成。我们不听招呼,又哭又闹,罗校长躲进县医院,出了病危通知,才平息下来。

三天以后,我们只有同其它三所一千多同学联手在我们礼堂办入伍同学欢送会。

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舞台合唱。指挥朱郁之。

节目结束了,全场起立,欢呼声、掌声雷动,欢迎参军同学唱歌留念。

来了!来了!来了!

一个瘦高瘦高的小伙子,颈项微微的有一点偏,态度稍腼腆,他跳上舞台,开口就唱:

燕子啊,你来自北方,你知道,谁是我们痛恨的敌人?谁为了祖国英勇阵亡?

燕子啊,你来自北方,你知道,哪一些村庄遭了苦难?哪一些城池遭了灭亡?

燕子啊,你来自北方,你知道,哪一天,我要回到故乡,谁是我宝剑下的豺狼?

刚唱完,台下掌声四起,同学们蜂拥而上,把唱歌的小伙子抬起来,往空中一抛,落下来,接住,又抛,又落,又接住,同时边抛,边接,边唱: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仁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的欧州,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愿付任何的代价,我们的头颅,我们的热血,地泊尔河似的奔,任敌人的毒烟,甚过科利塞当年的猛猷。看吧,黑暗快要收了,光明已经来到古罗马的城头,古罗马的城头。

抛抛落落,接接唱唱,终于把小伙子送到了新兵营。

 

 

今天,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了,当年那个唱“燕子啊”的小伙子据说是赴了印缅前线。如果今天他还健,是一个耄耋老英雄,人人敬重;如果他牺牲了,也是一个人人敬仰的烈士。

看,我们这个九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正是在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上百万、千万、万万个像小伙子一样的官、兵用血肉筑成的新长城。

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就是要不忘历史,不忘国耻,众志成城,继续振兴中华,永不做奴隶,永不做牛马,让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来源: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