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围作品选载 >> 正文
从西安到延安 【散文】
2015年08月24日 14:43

从西安到延安 

//陈有刚

 

 

那一年我经西安去延安,感触很深。

从西安到延安大概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一路看去,地势渐次变化,条件越来越差,到达延安时感觉两地已有巨大的变化。

西安为十四朝古都,典型的大城市,延安却是黄土高坡上的一条夹皮沟,四面黄沙,贫瘠落后。两个地点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然而延安却成为革命圣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主动扛起抗战大旗,13个年头后直接进入北京,建立了新中国;西安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逼抗战,最终被共产党打败,一败涂地,逃入台湾。可见改写历史的人不在于他的势力大小,环境好坏,而在其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凝聚人心,具有磅礴的历史推动力。

我在西安时想象当时城内民心鼎沸,国民党却枪口朝内,于是“张杨兵谏”,一时血雨纷飞;而入延安后,我仿佛看见当年巍巍宝塔山下,滔滔延河水边,一派铁马金戈、万众抗日、红旗漫卷的景象。

我去西安华清池看了兵变中活捉蒋介石的现场。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蒋介石穿一身绸缎,住的房间豪华奢侈,屋外风景优美,是一个写书的好地方,可他什么也没写;而我去看延安毛泽东住的窑洞,非常简陋,光线极差,放过一张木床后就只有一张小小的字台了,毛泽东穿着自制的粗布衣,在窑洞前的一个小石桌上和斯诺长谈……

我震惊于著名的《论持久战》就在这个窑洞里面写成。那一刻,我久久地站在那灰旧的写字台前,听人讲述这本书的写作——

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曾两天两夜没合眼。当时他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只有这一张桌子一支毛笔。写得实在太累了,就打盆凉水洗洗脸。后来连续五六天没好好睡觉后,他的双眼布满血丝,面颊明显瘦了下去。到了第七天的晚上特别冷,毛泽东的脚边才有了一盆炭火,不料因为他在思考问题,他的两只棉鞋被火烤得燃烧起来,他的袜子被烧了个大窟窿,脚趾头露在外边,鞋帮也快烧没了,而他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直到第九天他才写完。其间有人来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这张照片就挂在墙上供我们参观。

这部5万多字的著作就是这样问世的,文中驳斥了当时盛行 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准确地预测了中国抗战的全过程,很快在全国引起震动,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经典篇章,先后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等出版,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延安返回西安的路上我想了很久。对比之下,延安朝气勃勃,呈现一股民族向上的蓬勃力量;西安暮气沉沉,呈现帝王将相的没落衰败相。所以延安才是诞生伟人的地方,才能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才能把延安精神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来源: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