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入围作品选载 >> 正文
血泪雨花台(外一篇)【散文】
2015年08月24日 14:45

血泪雨花台(外一篇)

/桂斌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清·秋瑾《柬某君》

 

        古都南京有一处叫作雨花台的地方,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小山岗。它离著名的繁华闹市夫子庙不远,距中华门约1公里。雨花台在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也称玛瑙岗、聚宝山。后来,它之所以叫作雨花台,据说是与一段佛教的故事有关。我国南北朝时,地处南方的宋、齐、梁、陈的皇帝,大都笃信佛教,尤以梁朝为甚。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江南春》这样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的情况。传说南朝时有一位高僧云光法师,曾在石子岗这个地方设坛讲经,因讲说精辟、情感至诚而感动了上天,空中顿时落花如雨,于是便得名雨花台。

        然而,在中国的现代史上,雨花台却没有因佛门的传说而圣洁,也没有因风光的秀美而幽静,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是个阴森恐怖的杀人场所,据说有10万左右的革命志士在这里被杀害!

        屠戮,从来就是暴政与强权的胎记。

        1937年冬天,一场惨绝人寰的世纪大屠杀便发生在雨花台,发生在南京城,发生在中国的苍茫大地上!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75万人与日本军队的30万人一番血战之后,以中国军队伤亡30万人、被迫撤退的结局告终;而优势明显的日军仅仅伤亡4万余人。在日军的步步进逼下,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作为中国的首都,南京已然山雨欲来,国民政府一方面还在期待着国联的调解和苏联承诺的救援,另一方面亦在做着秘密迁都重庆的准备,人心不稳,士气不振,乱象环生。

        有资料说,其实当年的日军,曾经就是否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马上攻打南京,有过激烈的讨论。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主张渐进渗透,以蚕食的方式逐步侵占中国,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第一部长石原莞尔便是其中的代表。另外一些人却主张速战速决,尽快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进而占领中国。日本陆军的首脑人物之一的杉山元,就曾骄横地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杉山元便是军部狂热分子中的典型人物。19371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向上海派遣军松井司令和日军第十军柳川司令发出的指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战役目标中没有南京。1115日,日军第十军中的少壮派军官提出第十军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疯狂计划,并开始行动。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亦向南京方向进发。在这种情势下,1128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

        一边是疯狂求胜、趁势追击的日本军队,一边是元气大伤、亟待休整的中国士兵,这场战争的胜负天平向何方倾斜,已是一目了然。

        蒋介石等国民党上层知道南京不保,只是指望军队能守上一两个月,为国际调停争取时间,但实际上,所谓国联的调停,只是空中的幻影,国联的主要国家英法等国,在希特勒德国的虎视眈眈面前已经自顾不暇,何能实质上帮助中国?所谓苏联的救援,亦如墙上的画饼。这年11月,苏联某领导人在接见到访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时,表示:中苏签有友好条约,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30日,蒋介石致电斯大林等表示感谢并求救,电文说: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然而,望穿秋水,不见苏联派出来一个大兵!直到八年之后,美国人在广岛扔了颗原子弹(194586日),150万苏军才开进中国东北……

        当时,蒋介石匆忙拼凑起15万军队,冀图保卫南京,但这15万人多为淞沪之战溃退的部队和临时招募的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结果,日军逼近南京后,仅用了4天时间,便于124日占领了南京外围大部分阵地。

        此时,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制定的是所谓焦土抗战的防御策略。其主要內容是:为扫清射击视线障碍,须将南京城外的树木、民房全部烧光;为不让敌人接近城墙,须拒敌于城外10公里处;立刻对部队进行班防御、连防御的实战性训练。同时,为了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还下令宋希濂的第三十六师断掉守军的退路,烧掉渡船。并声称,若无命令,擅自离队渡江逃离战场者,格杀勿论!

        根据唐生智的命令,第三十六师负责把守城里唯一通向江边的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从这里退出。这样,一旦城破,城内守军和居民的退路就被全部切断。10日,日军发动全线进攻,还只打了两天,发誓要与南京共存亡不惜背水一战的唐生智,却在城池未被攻破的情况下,于1212日突然命令弃城,自己则不管守军和市民的死活,乘预留的汽艇出逃。中国守军一下子失去指挥,自然发生混乱,便纷纷向江边涌去,守卫挹江门的士兵却并未接到弃城的命令,死活不让守军和市民出城,结果军队自相残杀,破门逃至下关码头,而渡船又已经全部销毁,成千上万逃命的士兵和难民到此绝境,真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部分官兵只好跑到附近民宅去拆门板泅渡长江,许多人掉入江中溺冻而死,其余人见渡江无望,只得返回城中,不少士兵脱下军装亦躲入居民中。

        12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犹如一群虎狼闯进了孱弱的羊群中,日军在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等人的指挥下,兽性大发,杀戒大开,对城內的男女老少无辜民众进行了长达六周时间的血腥屠杀。这些满脑子灌满大和之魂的日本士兵,就像地狱中放出的恶魔,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他们几乎见人就杀,把杀人当成游戏,不管老少妇孺,几无例外,霎时间,城內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他们见到妇女就强奸轮奸,无论是少女或者老妇,几无幸免,还有的日本兵将孕妇轮奸后,再剖开孕妇的肚子,用刺刀将腹中胎儿挑举空中取乐;

        他们见屋就烧,南京市内,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无数间房屋化为灰烬;

        他们见东西就抢,全市的商店、机关、仓库、住宅几乎被抢劫一空。却后的南京,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请看有关资料的记载;

        1215日(日军占领南京后第3天),日军将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三千余人集体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后,不管死活,一律焚化。当夜,又将9000中国平民及军人押往鱼雷营集体屠杀;在宝塔附近屠杀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枪杀200人。

        1216日(日军占领后第4天),日军将在华侨招待所避难的中国男女难民五千余人,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长江灭迹,5000人中仅白增荣、梁延芳两人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幸而脱身。日军还在四格巷屠杀400人,在阴阳营屠杀100人。

        1217日(日军占领后第5天),中国平民三千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四百余中国难民,亦被日军集体射杀。

        1218日(日军占领后第6天),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中国男女老幼共57418人,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对未死的再用乱刀砍戮,继而淋上煤油焚尸。日军还在大方巷射杀难民四千余人……

        这里还有一个由当时的日本随军记者报道的骇人听闻的故事:

        193711月,还在侵华日军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日军第16师团第9联队第3大队少尉炮兵小队长向井敏明,向同在一个大队任职的另一名少尉军官野田毅提出进行灭绝人性的砍杀百人大竞赛,以谁先杀满100人为胜利,奖品为一瓶葡萄酒。《东京日日新闻》4名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分别报道了这两个杀人狂在前往南京的进军途中,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余人的经过。报道不仅仅时间、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照片。

        19371213日,《东京日日新闻》再次对这场血腥的杀人比赛作出报道:

        百人斩超纪录,向井 106105 野田/两少尉延长战

        十二日浅海、铃木两特派员发于紫金山麓]以南京为目标的百人斩竞赛这样少见竞争的参与者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野田巌两少尉,在十日的紫金山攻略战中的对战成绩为一百零六对一百零五。十日中午,两个少尉拿着刀刃残缺不全的日本刀见面了。

        野田:喂,我斩了一百零五了,你呢?向井:我一百零六了!”……两少尉:啊哈哈哈……”结果是谁先砍了一百人都不去问了,“算作平手游戏吧,再重新砍一百五十人怎么样。两人的意见一致了,十一日起,一百五十人斩的竞争就要开始了。十一日中午在接近中山陵的紫金山追杀残兵败将的向井少尉谈了百人斩平手游戏的结局:

        不知不觉双方都超过了100人是很愉快的事。我的孙六刀刀刃的缺口,是因为把一个家伙连钢盔一起劈成两半造成的。等战斗结束后已经说好将这把刀送给你们报社了。十一日凌晨三点友军的奇袭迫出紫金山的残敌时,我也被逼出来直挺站在弹雨中扛着刀大叫阎王哟,尽管这样还是没有被子弹击中。这也是我这把孙六刀的功劳。

        今天的日本,还有某些人否认1937年在南京发生过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这份当年日本人自办的报纸、自派的记者、自写的文章,实在是对这些人的最响亮的一记耳光!

        有权威数据指出,发生在20世纪的南京屠城,泯灭人性的日军进行集体大屠杀28起,杀害中国军民19万人;零星屠杀858起,杀害15万人,即在日军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死于日寇枪杀、烧杀、刺杀、砍杀、活埋等方式的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岁月犹如逝水,它容易冲淡记忆让人麻木。曾经的侵略者一旦麻木,便会遗忘甚至否认过去的罪恶;而曾经的被侵略者一旦麻木,便会淡忘那痛彻骨髄、永远都无法抺去的伤害。30万条鲜活的生命,顷刻间便化为乌有。对此,日本和中国,都没有权利麻木!

        在那如同人间地狱般的日子里,在中国惨遭血腥屠戮的日子里,废墟残垣满目疮痍的南京城,却还有24名外国人没有离去,他们自愿留在南京,有22人自发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并想方设法把日军屠城的真相送出南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迫使日本政府在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将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松井石根及以下将校八十余人撤换回国。另有2人在南京城外栖霞山江南水泥厂难民营,保护了三万多中国难民。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分别将第72军军长孙元良、教导总队参谋长邱清泉、教导总队第二旅参谋主任廖耀湘、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龙应钦等收留,并釆取多种方法将他们安全送出了南京!

        他们同样是值得我们永记铭记的英雄:

        魏特琳,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 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魏特琳则留在南京照管校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积极营救中国难民,保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和年轻姑娘,使得她们避免被日军送到军队慰安所和军营遭受日本士兵性奴役的危险。

        贝德士,美国基督会在华传教士,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在安全区积极建立难民所安置中国难民,至1937年 1216日难民所已发展为25个,居住难民人数渐增至25万人。日军百般刁难对安全区的米煤供应。为养活这几十万人,国际委员会成员一方面与日军谈判,一方面偷偷出城购买。贝德士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再吃面包,和难民一样喝稀饭,以节约粮食。

        威尔逊,美国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在鼓楼医院独自承担全部外科手术,胳膊累肿了也不能休息。他还几乎坚持天天写日记,记录了大量日军的暴行,并为后来的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无可抵赖的书面证词。

        约翰·马吉,美国圣公会南京德胜教堂牧师,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担任国际安全区总稽查,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他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痛苦,便用于拍摄福音传播的贝尔牌家用摄像机,在鼓楼医院一带拍摄纪录片。当时日军对外籍人士行动严格控制,摄影摄像绝对禁止。马吉牧师在影片的引言中写道:必须小心谨慎地行动,摄影时千万不可让日本人看见200711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日方败诉。审判中有一件重要证据,就是马吉当时所拍摄的纪录片,画面中,当时才8岁的夏淑琴被日军连刺数刀昏死过去,待她醒来时,全家9口有7人惨遭杀害,只有她和年仅4岁的妹妹侥幸生还。当年,夏淑琴和妹妹曾到难民区申报难民,她的悲惨遭遇引起了马吉的注意。马吉连忙赶到夏淑琴家人惨遭杀害的现场,用摄影机拍摄上述惨状。七十年后,马吉拍下的证据为夏淑琴讨回公道。

        他们当中,还有美国长老会牧师米尔斯,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农艺学教授里格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约翰·拉贝,美国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乔治·费奇(又名费吴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美籍代院长特里默,德国礼和洋行工程师克勒格尔,丹麦人辛德贝格,德国人卡尔·京特等等。他们被得到救护的南京难民感激地称赞为活菩萨守护神。难民们说,使中国人免遭彻底毁灭的惟一原因,就是南京有为数不多的外国人,是他们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保护了成千上万条宝贵的生命!

 

 

卢沟桥

 

 

        今年七月七日是卢沟桥事变七十八周年纪念日。

        七十八年前,卢沟桥的枪声不仅激发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更点燃了中华大地全面抗日的烽火。中华民族的百年衰败沉沦,自此开始扭转,古老中国从此走向民族的独立和自强。

        七十八个春秋过去了,但历史的风雨怎能吹熄我们心中卢沟桥的连绵烽火,和平的歌声中更不能隐去七七事变呼啸的枪声。卢沟桥的枪声,是我们民族奋起雪耻的号角,是振聋发聩的警钟。

        不能忘却那枪声,它传达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黄钟大吕般的历史回响。面对侵略者的凶残狂暴,长期积弱受侮的中华民族,在枪声中警醒,在枪声中奋起,用正义的枪声宣告了民族的浴火重生。八年抗战,中华儿女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这些精神,已经汇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光照日月,长留天地;这些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鼓舞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不能忘却那枪声,是因为有些本应该记住历史教训的人,偏偏患上了历史的健忘症。我们要永远记住卢沟桥的枪声,永远睁大警惕的眼睛。

        不能忘却那枪声,就是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回顾中国历史,放眼当今世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人民才会有尊严,才能过上幸福安康体面的生活;中华民族才能摆脱挨打受辱的局面,高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卢沟桥头一声枪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一首激越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至今,一股爱国主义激情燃旺的民族精神之火传承不熄。牢记卢沟桥的枪声,让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荣光。

来源:征文大赛